喻体·幻像
2015.12.13 – 2016.02.29
展览简介
《喻体·幻像》展出一组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生活或工作在香港的不同类型的摄影师群体的作品。展览标题指代摄影作品主题,即身处不同时代、因不同目的而摄入的人物,但都绝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像作品。在此,个人品性或特定身份是由相中人扮演。从邱良所摄的女明星人像作品中,每位明星以当时让她们闻名遐迩的大众角色出镜,到蒙敏生构造的对大陆意识形态的颂歌;从梁志和+黄志恒对历史照片中无名氏的辨认到冯君蓝感人至深的精神叙事,肖像中的这些人物以比喻的方式来起作用,诉说超越他们自身的主题。
《喻体·幻像》的灵感既严肃又俏皮,在此呈现的作品都是非凡创造力的成果,需要强调的是,所有作品在摄制过程中意图都是严肃的。展览从五张不同寻常的人物肖像开始。这些作品由何藩创作,他或许是香港最负盛名和最受尊崇的摄影师。他将日常看作“生活的戏院”,这恰恰激发了喻体的氛围。如果图像是舞台,那么《喻体·幻像》中的很多作品便证实了伟大的摄影师也能熟练扮演深刻的剧作家角色。
摄影师
何藩
1931年生于上海/生活工作于旧金山
1949年18岁的何藩来到香港,这片土地成为了他最直接的主题,或者可以说,她是他独一无二的缪斯。街道是他的工作室,也是他用以构建日常生活故事的风景:从港口到高楼大厦俯视狭窄巷陌之间的视域。作为一名有天分的演员,何藩于1960年加入邵氏电影公司,并出演了一系列成功的影片。而他对在街道铺陈开来的戏剧生活的感受无疑是与生俱来的。他认定镜头是他更真切地观察这个世界的载体,1969年他离开邵氏公司,开展了作为电影导演的新事业阶段。
《喻体》包含了3件1952年到1956年间拍摄的早期肖像,主题人物为舞台演员和何藩的摄影师朋友。这些肖像展示了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或许最清晰地如 《面具背后》:面具后的演员什么也没有泄露,而面具空洞的、人为绘制的凝视成为吸引注意力的惊悚力量和罗伯特·雷的神秘肖像。
蒙敏生
1919年生于上海/2007年逝于香港
蒙敏生祖籍广州,生于上海,并在香港长大。在一家电影工作室工作时与摄影结缘,这也激发了他的《香港风华》系列。40年代末期,他加入了香港左翼工人组织“港九工会联合会”(现为“香港工会联合会”)。粤语称他们为“左仔”,指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热爱祖国,深切感召于大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群人。闲暇时间,蒙敏生用摄影记录了香港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当地普通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这些人形成了与依附着英国统治阶级的上流社会完全不同的群体。对蒙敏生来说,大陆1966年开始并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政治方针是他表达爱国之情的有效手段。1965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夕,他开始创作了一系列超现实的照片来体现革命精神,这些作品真正代表了他的观点。他使用绘制的背景,简单却有效的场设,这些手法与大陆的样板戏有异曲同工之妙。
邱良
1941年生于香港/1997年逝于香港
邱良被誉为香港摄影史上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从五十年代开始从事摄影到1997年去世,他一直记录着香港社会、经济,以及同时期香港娱乐业的发展。邱良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开始摄影。1965年至1970年期间,他担任香港国泰电影公司的剧照摄影师,曾为《南国电影》杂志拍摄过许多女星封面。1970年邱良加入了邵氏电影,并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1971年,他加入《南国电影》杂志。1973年,他创办了《摄影生活》月刊,此后一直从事摄影刊物编辑,并于1980年后升任《摄影艺术》总编辑。
1970至1980的十年,是邱良摄影生涯的黄金十年。但无论我们如何赞赏他捕捉的那个年代的浮华与绚丽,都不能跳脱出他作为商业摄影师的日常工作范围。他的兴趣其实在于街头摄影,直到1997去世,邱良在工作之余持续拍摄记录香港各阶层生活,从未间断。
冯君蓝
1961年生于香港/现生活工作于台湾
冯君蓝4岁时和家人迁居台湾,父亲开拓了卫理工会的第一间教会。他最初没有步父亲后尘,但13岁时矢志成为基督徒。受台湾摄影家阮义忠(后成为他的老师)两个展览的启发,冯君蓝开始摄影,并坚信摄影是他的第一使命。
《微尘圣像》是他表达尤为饱满的系列。肖像的主体都是冯君蓝的教友,拍摄地点就在教会楼上租来的工作室里。作品中人物透露出对拍摄者全然的信任,他们衣着简单,装扮成圣经典故中的人物:牧童大卫、童贞女玛利亚、挪亚、灵童撒母耳、女先知米利暗。这些肖像超越了创作的出发点,每一幅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一张张的面孔,直接或转移的目光,端庄或自在的姿势,无一不透露出赤子的无邪、性灵的纯净、品性的端庄、态度的谦逊、无欲的泰然。系列中的另一些肖像虽无指代具体的人物,却也创造了类似的氛围,隐喻人性中的端重、忠诚、决心和力量。
梁志和+黃志恒
1968年生于香港/现生活工作于香港
《今天我们寻回昨天遗失的他》是一系列28张由艺术家亲身演绎摆拍的人像照。梁志和+黄志恒从持续项目《遗失博物馆》收藏多年的旧杂志、报纸、宣传册、纪念册等文献及存档资料中,选取当中图像里一些身份不明的人物,并透过想象及资料搜集去演绎这些人物角色。
受罗兰·巴特的摄影理论启发,即摄影指向“业已存在”并且机械重复着“实际存在中永远不可能重复的东西”,梁志和+黃志恒试图通过重现这些图像挑战复制不可复制之物。在解读图像和研究无名氏的背景资料过程中,艺术家试图重塑每个人物的态度与身份。梁志和+黃志恒把原本不经意出现在图片里的小人物放置在舞台中央,借以戏谑媒体中的历史片段。单色背景下,我们无法看清他们的面部,也无从辨认他们的身份。对艺术家而言,要辨别一个不可能被辨别的身份,正是一次谦卑却又活泼地跟历史的邂逅。而相片中他们生动存在的姿态和造型又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强调了摄影在刻画人物时独有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