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
2015.09.06 – 11.30
展览简介
如今,每个人都熟悉“像素”这一术语。相比之下,人们不大了解“颗粒”一词。“颗粒”在数码时代来临之前被用来描述一张照片的质地。颗粒丰富而微妙的变化,为黑白照片赋予了一种永恒的审美美感,这是难以用数字手段模仿的,即便有亿万像素。然而在像素替换颗粒的过程中,摄影从未遗失它捕捉扣人心弦的瞬间的力量,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肖像、静物、自然或自拍中。
从“颗粒”过渡到“像素”的时期,也正是摄影在中国逐渐显现成为一种完全丰满的表达形式的时期。“颗粒”到“像素”在时间的弧度上跨越了一百年之久,标志了摄影从刚传入中国直至如今的进化历程。一百年里,中国摄影的演变也是社会、经济巨大变革的真实写照。展览涵盖大量图像与技法,通过包罗万象的主题和“颗粒到像素”的形式,展现了关于中国、社会、创新的精妙视界。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衷心感谢以下人士对此次展览的支持:所有提供作品的参展摄影师,出借作品的私人收藏家,摄影史学家徐家宁先生,上海香格纳画廊的何浦林先生和他的团队,上海M97画廊的贺斯宇先生和他的团队,香港刺点画廊的秦美娜女士和她的团队,北京三影堂摄影中心的荣荣先生,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王秋杭先生,吴炜先生,庄文骏先生,全摄影画廊,希美数字艺术工作室,客喜艺术品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一直给予帮助的上海西岸集团,以及安信信托的高超女士对展览画册的支持。
摄影师
吴印咸 (1900-1994)
吴印咸是早期积极响应红军的摄影师之一,后随军行至延安,成为延安电影团负责人。在那里他拍摄了很多由毛泽东和后来的中国领导层主持的延安窑洞会议的照片。去延安之前,即1919至1921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3至1927年,他在家乡的县立高中教授美术。1930至1932年,在上海红灯照相馆任摄影师。在投身于电影事业之前,他先就职于上海的天一影片公司(1932-4),后去往明星影片公司(1935-7)。1938至1946年成为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的负责人,随后前往位于长春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吴印咸于1955年迁往北京,在北京电影学院任副院长,直至1970年。他一直活跃在摄影及电影行业直至80年代中期。
郎静山 (1892-1995)
郎静山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记者,但他最广为人知的是如同中国水墨画一样的摄影作品。1980年,他获得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
沙飞 (1912-1950)
纪实摄影师沙飞是个画家出身的摄影记者。1936年,他来到上海,想当一名摄影师。他被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录取。在那里,他见到了上海文化界的许多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鲁迅。他拍摄的鲁迅在第二次全国木刻展览会上与青年木刻家的合影是鲁迅生命最后几年最有名的照片。摄影能不失内省性又能捕捉世界性事件的特性,深深吸引了沙飞。
身为一名天生的爱国者,沙飞响应号召加入了八路军,即使他自己从未加入共产党。作为中国共产党官方摄影师,他创作了大量战争宣传资料,尤其是他对抗日战争(1937-45)的记录。他的照片反映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真实信仰,他相信艺术可以帮助社会更好地认识自我。1945年后,沙飞参与组建了《人民画报》。1948年,他出任《华北画报》主任。1948年,沙飞因患肺结核住院。1949年12月5日,他因“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枪杀了一名为中国共产党服务的日本外科医生。沙飞在1950年3月被处决,他的名字随之在中共摄影史中被抹去。1986年得以平反。
蔡尚雄 (1919-2014)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1950年加入人民解放军第四军,任摄影记者。同年任职于《人民画报》直至退休。他的摄影报道涵盖了北方省份江西与河北。
王世龙 (1930-2013)
王世龙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摄影师。在西藏考察时负伤致残,1951年开始在河南多家地方报纸任摄影记者,拍摄乡村生活。1956年任河南日报摄影记者时,他负责拍摄大跃进。当时的农业集体化造成了全国大饥荒,但王世龙却将他的镜头对准了生产队和人民公社辛勤劳动的场面——挖沟渠,大规模农业化,建造马路,挖炉炼生铁。王世龙因此获得了文化标兵的称号。1992年他退休回到郑州,于2013年逝世。
尹福康 (1927-)
1949年成为《华东画报》的一名摄影师。1950年,他被分配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做摄影相关出版物的编辑,直至1979年退休。目前担任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晓庄 (1933-)
1949年,晓庄加入共产党的游击部队,对抗国民党。1950年,她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开始学习摄影。1951年晓庄进入《新华日报》担任摄影师。1970年,她被送往江苏南通的农村,在那里她继续工作,为地方行政部门拍照。1980年之后在江苏省人民出版社担任编辑,后至主编。虽然她在1994年退休,但她仍然以摄影为乐。她的作品在中国各处展出并出版。
李振盛 (1940-)
李振盛曾在黑龙江日报做新闻记者,在职期间,他拍摄了大量黑龙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演变过程。1963年李振盛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在黑龙江日报仅工作三年,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尽管之后的20年一直作为摄影记者工作,但那段岁月成就了他最重要的系列作品。2003年,英国菲顿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红色新闻兵》,2004年这本画册荣获美国海外记者聚乐部“最佳摄影报道奖”。
翁乃强 (1936-)
翁乃强祖籍福建龙岩,1951年从印度尼西亚回国。1954年进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1964年分配到《人民中国》杂志社日文版从事摄影美术摄影工作。随后升职为杂志记者,挖掘了他的摄影才华。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是为数不多使用柯达彩色胶片和彩色透明胶片的摄影师,并创作了大量彩色摄影作品。1990年他回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水墨画,同时一直使用摄影进行创作。
张雅心 (1933-)
张雅心因拍摄了江青参与制作的八个革命样板戏而闻名。1963年从长春电影学院毕业后,张雅心加入新华社成为一名摄影师。 1969年至1976年间,他参与拍摄了江青八大样板戏,得到盛赞。1978年,他加入《人民日报》。
蒋少武 (1932-)
蒋少武以文化大革命的报道著称。15岁时就加入了东北的共产党抗日联军。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以相机替长矛(抗日战争时对抗敌人的武器)”。1954年他被派往辽宁日报做摄影记者,直至1984年。他在辽宁省拍摄文化大革命的照片被认为是无可取代的影像记录,但由于政治原因他的作品很少在国外发行或展览。
杜修贤 (1926-2014)
杜修贤在根据地延安加入了八路军,在电影团师从吴印咸学习摄影。之后他调新华通讯社任记者。20世纪60年代,凡是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毛泽东、周恩来的新闻图片,大多出自杜修贤之手。他于1986年退休。他的作品在中国曾多次被出版成书,其中包括2006年CCP出版社的摄影书《红镜头》。
刘香成 (1951-)
刘香成从香港回内地上了三年小学后,于1960年回到香港。1954年,他在福建省福州市上小学。1971年至1975年,刘在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学习政治学。作为《生活》杂志基恩·米利的助手,刘于1976年接到了第一份在中国的任务。后来他成为《时代》杂志首位派驻中国的摄影师。1978年底《时代》杂志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比1979年的中美正式建交要早。1981年,他加入了美联社,依次派驻北京、洛杉矶、新德里、汉城和莫斯科,报道了20世纪最后几十年中的重大事件。1989年,他因拍摄天安门风波而获得密苏里大学年度美国最佳图片奖。1992年,因报道前苏联的解体,刘香成与同事分享1992年普利策奖。因同一报道,他还获得了柯达海外新闻俱乐部奖。他是《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2008)的作者,并与凯伦·史密斯合著了《上海1842—2010:一座城市的伟大肖像》(2010)。此外,他还是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创办人。
吕楠 (1962-)
多年以来吕楠一直从事社会纪实摄影,他1994年成为玛格南图片社通讯员。他的摄影主题从精神病院的病人到中国的天主教,从西藏人们的日常生活到金三角地区的居民。他的西藏影像收集成册,2007年以《四季》为题出版。
韩磊 (1967-)
韩磊1989年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身为一名“生活流浪者”,韩磊在旅途中创作。旅程的起点是他的家乡开封。他的作品展现了小镇生活与社会“另类”的独特魅力。韩磊一方面追随卡蒂埃-布勒松强调的“决定性的瞬间”,另一方面效仿黛安•阿勃丝对另类的迷恋。韩磊是1980年代末期中国第一代独立摄影师之一。这些摄影师对摄影在艺术中的应用与相机在图像制作的应用有着重要影响。
陆元敏 (1950-)
1968-1972年,作为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知青,陆元敏在农场当电影放映员。1976年他被调到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当科技摄影师。1980年开始,他在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馆工作。2000年,他从单位退休。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以及普陀区摄影家协会会长。他的拍摄对象主要是上海,而他镜头下的上海仿佛一个沉郁的缪斯女神。
李樯 (1959-)
李樯,本名李强,早年自习绘画。1985-1987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1992-2000年在西安、北京、银川、榆林做过编辑、记者和商业人像摄影师, 2001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30年来渐续拍摄《陕北的乡村生活》(1981年至今)、《北方风景》(1981年至今)、《远方》(1981年至今)、《流逝》(2001-2008)等系列摄影作品。他的老家影像系列叙述了自己切身体验,深入言说生活的点和面。出版有作品集《家园》(2008)、《风景的肖像》(1998)、《李樯现代摄影作品集》(1991)、教学用书《专题与实验摄影》(2004)、图文集《故乡为原点风景》(2014)、《大地的背影》(2011)。
彭祥杰 (1961-)
1993在中国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任职摄影工作。1991 接触摄影并开始拍摄陕西乡村生活景观和死亡仪式,师承关注乡土影像的“陕西群体”代表侯登科前辈。在陕西关中三原县的农历腊八会上,他首次遇到大篷团的演出。1992年的冬季,他开始拍摄流浪马戏团,构成《流浪大篷》系列。彭祥杰的创作实践从1990年代学习拍摄报道摄影的重要习作《卖花孩子》到1992年开始拍摄的《流浪大蓬》、再到《加油站-2005》、《大地-2004》以及后来的《小人国》等,无一不透露着彭祥杰对摄影的纯真热爱,以及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
黎朗 (1969-)
1990年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经济系。1992年他和朋友们一起去昆明玩,借了一个6×6折叠式的老式120相机,开始与摄影结缘。1999他拍摄的《凉山彝人》系列作品赢得了Mother Jones国际纪实摄影大奖。他作品中的彝族人生活在四川省(黎朗的家乡)和云南省之间的凉山地区。黎朗的“彝人”系列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生存环境中的彝人,即《彝人的土地》;另一类是在绘制的背景布前被拍摄的彝人,即《彝人的肖像》。这组作品展现了摄影师对彝人及其生存领域的深度观察和探索。而如今的他,随着时间的沉淀,创作灵感都归于身边现实。2014年的摄影作品《父亲》,被黎朗在后期,以近似修行的方式密密麻麻抄写了父亲在人世间生活过的每一天,表达了他对父亲整个人生的想象跟回忆。
他的作品曾被美国旧金山现代美术馆、中国上海美术馆、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广东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木格 (1979-)
2004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木格的作品得到广泛展出,目前为职业摄影师,创办了木格堂。作品《回家》与《默片》,都是关于三峡地区、长江沿岸的黑白照片。面对着一个被他称作“家”,而且不断因三峡大坝而经受改变的地方,作品表达了他自己对一个人关于家作为一个地点的感受和不断经历改变的空间概念关系的思考。
荣荣 (1968-)
1980年后期,荣荣原本是想要做一位油画家的。三次申请艺术院校失败后,他租了一台国产海鸥中画幅相机,很快决定以摄影为业。1992年他迁往北京,1993年到1995年期间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兼职学习摄影。他第一个主要创作对象就是他在北京东村的行为艺术家邻居们。最著名的就是他拍摄的艺术家张洹的照片。张洹出生于河南,1993年搬去北京,是东村的创始人之一。张洹在创作著名的《12平方米》时,荣荣为他拍下了这张照片。
最近,荣荣与他日本籍摄影师妻子映里一同创作行为艺术作品,探讨身体在风景中的意义,以及人类文明的核心。2008年,荣荣与映里一起创立了北京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郑国谷 (1970-)
郑国谷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摄影工作,拍摄他家乡阳江扮丑的年轻一代。阳江位于广东周边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照片捕捉了在改革开放时代出生的一代人意识的变化。1997年至2005年创作的重要作品《一万名顾客》更为深刻地探讨了急剧上涨的唯物主义和孪生的消费主义。针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第一次骚动,郑国谷从安迪沃霍尔的简单量产艺术品的观念中获取启发,这里说来即摄影作品可以满足每个客户的胃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郑国谷自己拍摄了非常普通的快照,或者使用已存在的图像,然后像邮票在页面上的排列方式一样,打印出来。《阳江妇女生活》(1997)是这种创作方式,同时也是当时具有手工感的艺术作品中最早的代表之一。
姜健 (1953-)
曾经做过知青、电工、中提琴演奏员。1985年至今,其系列代表作《场景》、《主人》、《孤儿档案》、《筑城者》,先后于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各地的画廊、美术馆、博物馆和摄影节举办展览。这些作品追求真实不止于写实,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迁,用影像建立了一份记录农民生活状态的珍贵档案,成为解读农村生活景观的视觉文献。姜健致力于河南本土文化的研究,是中国当代摄影界一位有影响力的摄影家和策展人,曾获第六届中国金像奖创作奖。
海波 (1962-)
海波1984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专攻版画专业。随后离开老家长春前往北京,1987至1989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直到1999年,他持续创作了蚀刻版画和一小部分油画,大部分以风景为主。1999年开始摄影,早期作品关注人物组照,近期又将风景重新带入创作。最早的系列《他们》(1999-2000)展现了“那时”和“现在”的主题对比。“那时”展示了60至70年代的黑白照片,而“现在”则用清晰聚焦的彩色肖像展示了同一组人的现在,逝者则留下了空隙。通过使用同一种风格并列展示两个时代,这组双折照片概括展示了巨大的变化。最近以来海波重回风景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凄凉又令人无法忘怀的家乡农村地区的景致。
王劲松 (1963-)
王劲松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名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后被派往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任职,遂迁至首都,开始了他极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生涯。1990年中期,他是首批将摄影用于纯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之一,他将摄影当作事件的证据(我的一堂历史课,1996);也当作社会现象的目击者(百拆图,1999);同时又当作具有前瞻性的纪录社会改变的形式,比如包含了100张肖像的《标准家庭》(1996年),和展览里20幅肖像的《双亲》(1998年)。王劲松依旧以画创作,但无可置疑的是,他向摄影界的进军会为中国当代艺术史创造极具价值的遗产。
骆丹 (1968-)
骆丹,纪实摄影师,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开始职业生涯。毕业5年后,1997年开始以摄影记者身份工作。2005年起,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专注于个人创作,大部分作品有关于他在中国各地的旅程。第一次是在2006年,他行遍整条318国道,从上海开始,一直到中国西部318国道在尼泊尔边界处终止的地方。两年后也就是2008年,他开始另一个类似的旅程,从北边与俄罗斯的交界处一直行至南边的广州。两次都是在路上的场景纪录,视觉经历的各种片段相互叠加,讲述着当今中国民族和地区多样性和相似性的故事。
2010年,为了创作第三个重要作品《素歌》,他深度游历了云南的怒江偏远山区,拍摄仍居住在那里的小部落民族。湿版火棉胶工艺的运用使被摄对象更承载着那里数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生活。
王宁德 (1972-)
1995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其作品曾被法国国家文化部收藏。在他的作品里能找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印记,他想要向公众传达的是展示对中国文化记忆的描述和理解。《某一天》系列是一个完全人为建构的艺术营造。每张作品中的每个人,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景中,置身于变化多端的排列组合之中,但他们都一致地在照相机面前闭起了眼睛。他们闭上眼睛,打开记忆的投影仪,在内心的屏幕上,投射一幕幕无声的内心戏剧。王宁德所追求的不是给出可以明确解读的线索,这些影像是他对积淀于他生命之中的一切记忆(美好的与痛苦的)所作的一次清算,同时也是一种证明,证明现实与记忆之间的奇妙的相互关系。现实如果没有记忆作为底色,现实也许就非常的苍白;而记忆如果没有现实这面镜子检验,那么记忆本身就成为一种没有现实感的梦呓。
庄辉 (1963-)
庄辉创作了很多摄影作品,但是把他称作摄影师并不准确。和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成熟的艺术家们一样,他采用多种材料、方式进行艺术表达。作品《1+30系列》是一组肖像,其目的是探索社会主义社会老百姓的类别,如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在每一张照片中,庄辉的存在与周围的图像形成对比。庄辉穿着相同的一套衣服,长着不变的一张脸,而其他人的动作、表情都发生了变化。这使30幅图像得以统一,而庄辉则是关注的焦点——他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都变得很明显。庄辉总是带着相机旅行,这些相机大多是即时成像相机。比如《十年》系列(1993-2002)中的作品捕捉了他生活中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大多发生在路上。这些作品更多的是在讲述他作为艺术家的生活,以及正从20世纪跨入21世纪的飞速变化的中国社会。
宋朝 (1979-)
当代著名肖像摄影师,以拍摄煤矿题材著称。200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他从小在山东的矿区长大,曾在一家矿业公司工作了四年。2001年,宋朝在煤矿认识了前来拍摄活动的黑明老师,在黑明老师的引导下,宋朝决定开始摄影创作,拍摄自己周围的环境。主要代表作有《矿工》、《民工》和《留守》等系列主题肖像,所拍的矿工肖像非常震撼,而且充满了他对矿民的熟悉,理解,以及尊敬。商业摄影方面,宋朝也曾多次与《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媒体合作拍摄系列肖像专题。
李楠 (1961-)
通过《身份》,李楠记录了这个时代不同身份的人。通过拍摄群体而非个人的创作手段,他阐释了大众社会中人物身份的含义。照片并非实写实录,而是倾注了主观意识。近年来中国社会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变化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身份和场景的决裂。在影像中,拍摄对象既是表达他们自己的演员,也是表达摄影师思想的演员。这需要对人物身体语言和神态进行细致的安排。
张晓 (1981-)
毕业于烟台大学建筑系艺术设计专业。2005年到2009年间,曾任职《重庆晨报》视觉中心摄影记者,随后便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工作。最崇拜的摄影大师为戴安·阿勃丝。在2005年到2009年的任职期间,张晓习惯在上班路上或者工作当中随性拍摄,最终集合成摄影作品集《他们》。2009年开始拍摄《海岸线》作品,贯穿中国二十多个城市,曾多次在国外画廊和摄影节展览。曾获得过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及三影堂摄影大奖。
王庆松 (1966-)
王庆松于199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是中国“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1993年,王庆松来到北京,在圆明园附近居住。早期王庆松在圆明园和丁方的影响下,他画过一些以摔角斗殴为题的作品。在这之后,王庆松受徐一晖的影响,放弃了对于力量感的追求,而是向徐一晖一样以调侃和自嘲来表达。王庆松的艳俗艺术源于他的执着,通过把这些文化符号和现代化的社会现实嫁接在一起,调侃着当下文化价值混乱的社会现状。王庆松是亚洲“最贵”的摄影艺术家,作品往往卖到数百万元一张,参展过国内外群展,作品也被美国、日本等国外多家美术馆和基金会收藏。
张巍 (1977-)
2002年学习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他曾经是画家,这几年选择了摄影。绘画对他摄影的造型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很重视对人性的洞察,被称为怪异假像的生产者。在他的作品《某一个死者的画像》中,张巍根据德国画家霍尔拜因的油画,创造出带有社会身份的尸体影像。在《临时演员》中,张巍用电脑将拍摄好的肖像五官重构,凭空捏造出一个个虚拟的人物。在之后的《人工剧团》中赋予虚拟人物某些现实形象,如政治名人,娱乐明星,虚拟出的人与真实形象非常相似,几乎能够以假乱真。他曾获得Global Times 2010国际风尚年度新锐艺术家大奖等国内外多个奖项,参与过纽约AIPAD国际摄影展等多个国内外群展。
李嘉豪 (1984-)
李嘉豪200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曾跟随广州著名的商业摄影师和时尚摄影工作室工作。曾担任nono电子杂志摄影编辑,2006-07 年成为杂志《0086》的特邀摄影师。《家的海》这组作品完成于2008年初,实为李嘉豪的毕业创作。用嘉豪自己的话说是:“我童年的记忆在刺激着我的创作。”在这组作品当中,女孩被剥夺了与其年龄相匹配的童真,化身成为了李嘉豪对于童年记忆悼念的主体承受者。这组肖像系列非常出色地透射出人性面,这不仅是通过主体的凝视,也依靠李嘉豪运用背景的手法。
孙彦初 (1978-)
孙彦初在郑州的一家报纸工作,但是他的摄影作品几乎和新闻报道没有关系。2009年他的系列作品《沉溺于此》从几百个参赛摄影师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青年摄影家奖,被选入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孙彦初并不沉迷于某个主题、某个人或某个地方,而是沉溺于一种心境。相机作为工具,让这种心境得以从物理式的世界中提炼出来。这是他的工作方式,无论去哪他都随身携带相机。他细致品味着现实,余光所及之处,便用相机不假思索地捕捉下来。因此他拍摄的模糊景致,几乎能让人感受到拂过树梢的风。
近来,孙彦初用新科技——智能手机和社交平台上流传的图片——创作了一系列微型手工上色的照片。虽然所使用的素材都是20世纪中期电影和广告中的女性肖像,但是由于他的创作方式,让作品看起来非常具有当代意味。
朱骞 (1980-)
朱骞于2000年开始他的摄影生涯。从那时起,作为现代传媒的室内摄影师,他为许多杂志《周末画报》和《生活》等杂志提供影像。2006年,他获得爱普生彩色影像大赛特别奖。之后他的作品在东京展出。朱骞善于用好奇而又直接,异想天开而又实事求是的眼睛重点观察上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街景,这使得他的作品很有时代价值。2007年,朱骞成为阿迪达斯Originals Classic & Clean系列的广告形象顾问。
杨勇 (1975-)
1990年代中期,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的杨勇从他的家乡四川移居深圳。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花了大部分的精力创作了《青春残酷日记》(1997-2001)系列。如标题所言,摄影在这个项目中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许多年轻女孩的生活,这些女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城市的新移民。每一天,做每件事她们都活泼、阳光、独立、乐观和勇敢。她们尝试在深圳开启自己新的生活旅程。而观众什么都无法为她们做。这些作品的魅力在于它们能让我们身临这些女孩的生活,就像她们让杨勇进入自己生活一样。《青春残酷日记》系列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初期,物质主义包围下的青春文化的早期系列研究之一。
杨福东 (1971-)
杨福东是活跃在当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主要以视频装置和电影而著名。杨福东一直将摄影作为一种记录他电影制作过程的方式,强调特定场景的完美和叙事点,同时也将它作为一种独立表达的手段。这两种形式对探索他的电影主题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和电影一起,杨福东主要的单色摄影作品解决了现在和过去、现实和传统、社会的理想化图像之间的矛盾。《国际饭店1》(2010年)是拍摄于近期的作品集,看似完美的过去蕴含着无邪的魅力,它不受时代动乱、暴力、不平等、不公正、污染或恐怖主义的困扰,这成为作品灵感最完美的表述。在这里,杨福东的视觉图像看起来完全真实。
陈漫 (1980-)
陈漫本科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2005年毕业后便成为一名商业摄影师。毕业的两年前,她为上海的《视觉》杂志2003年7月刊拍摄了一组有创意的封面,这决定了她今后的摄影之路。自2005年以来,她曾为阿迪达斯、耐克、摩托罗拉等国际品牌制作广告,同时也为Vogue Elle and L’Officiel等杂志进行拍摄,是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摄影师。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并极具开创性的特例:精致的怪诞和奇异的媚俗作为独一无二的标签,使得这位艺术家成为和她镜头里的明星一样出名的时代创作偶像。
张海儿 (1957-)
张海儿起初是一名画家,最早在广州然后到巴黎学习,开始接触摄影。之后他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业摄影师,由巴黎的“看”图片社代理。同时他对周围亚文化中的异装者,浪荡子,黑暗的造物十分感兴趣,1989年至2004年以此为主题拍摄的作品也是他最有名的创作。通过一个本地人的镜头,他展现了原本隐形在中国社会中的一些特殊类型,这些作品被视作早期开创性的范例。张海儿还拍摄了许多重要的创造型艺术家、作家、演员和电影导演,这些作品也因关注个人现实而十分突出。他的肖像作品取景紧凑,使主体的凝视更明显,通常直接面对镜头。张海儿是中国城市生活最具特色的观察者之一。
池磊 (1981-)
摄影师、设计师、摇滚乐手、导演、杂志创始人和主编。因其多样化的身份,更被誉为跨界艺术家。池磊曾担任许多杂志的艺术总监,包括先锋视觉杂志《非音乐》、《极度摇滚》、《WIND》、《另册》,青年文化杂志《0086》,绿色环保刊物《绿色世界》。他还为国际知名杂志《滚石》担任艺术总监,但目前他将自己的艺术精力放在最新的创作构想——双月刊文化杂志《符号》(O'ZINE)上。他深深沉迷于摇滚和朋克音乐,这给他带来了很大影响,并帮助他建立了一种另类视角——透过具有多面性的青年文化来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池磊还帮助协调各种音乐节,他是Power Punx乐队的主唱。
他擅长于摄影与绘画的交错运用,影像中怪诞、离奇、讽刺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与波普艺术式的绘画相互构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玩转世界变化的混音器”。
邸晋军 (1978-)
2003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毕业之后,在中央美院继续深造。毕业后在《生活》杂志担任首席摄影,现在《新京报》担任摄影师和摄影编辑。邸晋军致力于展现摄影的内在美,这在他的《青年》系列中可见端倪。2008年开始学习来自19世纪的技术古典火棉胶玻璃湿版工艺,灵感源于他看见的百年前的青年人肖像。看着一百年前青年人的肖像,运用古老的技术,他的作品是与百年前的摄影的对话,亦是对百年后世界的瞭望。
他的作品曾获得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亚洲先锋摄影师银奖、美国IPA摄影奖年度摄影师等众多国际奖项。
冯海 (1971-)
“世界华人摄影协会”会员,1995至1998年在泉州华侨大学任教。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合办之摄影硕士班,获视觉艺术硕士学位。他的作品既有国际风范,又融入中国元素,很快以创造性的时尚摄影作品而闻名。多次为Elle、Bazaar、Marie-Claire、Cosmopolitan、l’Officiel Vogue等杂志拍摄明星封面,是巩俐、张曼玉、章子怡、舒淇、许晴、赵薇、范冰冰等众多明星信赖的摄影师。2000年出版《感性摄影——冯海摄影作品集》。
马良 (1972-)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观念摄影师。199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后从事短片导演和摄影创作。2004年放弃工作,投身以摄影为媒介的图片艺术创作。在此之后,马良开始尝试绘画和装置艺术,被国际媒体誉为当代舞台装置风格摄影的代表人物,近年来专注木偶创作。代表作为2012年创作艺术项目《我的移动照相馆》,用9个月时间,在全国35个城市搭建临时照相馆,免费为1500多位网络报名者拍照,反响强烈。他的摄影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很有强烈的说服感。同时,马良通过模特的扮演、道具的制造、场景的布置,创造出一个怪诞而唯美的世界。此外,马良是第一位获得世界黑白摄影大奖金奖的中国摄影师,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张大力 (1963-)
90年代中期,张大力开始使用摄影纪录街头艺术。张大力将新旧建筑并置在镜头里,拍摄了北京市中心拆迁建筑上的涂鸦,很快大家发现,这同时也成为了首都变迁的见证。这种并置的戏剧效果也出现在他之后对摄影的另一项探索中。这次为了展现国家的新思潮,他展示了新中国前几十年里的暗房工艺。正如他在《第二历史》(2003-2008)里详尽阐述的那样,那个时代为了表达清楚同时又符合政策,几乎所有标志性的作品都十分小心翼翼。
2009年开始张大力开始探索蓝晒法,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物影成像工艺,能创造出非凡的蓝色色调。他将柠檬酸铁铵溶液和铁氰化钾溶液涂在宣纸上,放在纸前面的图像被捕捉到轮廓,而没有曝光的区域则保持纸张的白色。物体透明度的不同会造成蓝色色调的不同。张大力将这个系列称作《世界的影子》。
塔可 (1984-)
2003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塔可移居美国纽约市,2007年就读于罗切斯特理工大学摄影系。他深受源自青铜器时期的诗集《诗经》的启发,自2010年起开始创作《诗山河考》这一摄影系列。为了筹备这个创作项目,塔可首先花了一年时间钻研《诗经》的文字以及大量的研究资料。他根据《诗经》中提到的地名作了一个路线计划,一个接一个地亲身造访了这些地点。但他没有刻意去记录诗歌原本的情境或阐释它们的意象,或步众多文人学者的后尘在三千年来对《诗经》的研究上添加更多的揣摩。造访这些地点时,塔可毫无拘束地运用了《诗经》的创作手法,而他模仿的不是这一诗集的具体内容而是其表现方式。《诗山河考》建构了一种稳定而又牢固的结构,同时与“诗”本身的结构在某些层面可以形成互文,把文学性的意义推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世界。
阚萱 (1972-)
阚萱是位当代艺术家,以视频和表演艺术闻名。在摄影创作中,她使用新技术处理古老的主题,风景和历史。2013年至2014年期间为了创作《大谷子堆》系列,阚萱花费数月游历中国,探寻无数皇帝的墓址。她用苹果手机积累了数以万计大谷子堆的图片。“大谷子堆”是口语词汇,用来形容原始墓地遗留下来的土堆。大部分作品是直拍完成,但是某些添加了非常戏剧性的效果,用以体现那里的氛围,或者提升其戏剧性、轮廓和对比,正如阚萱当时体味到的那样。总而言之,这种方式和现在已被弃用的宝丽来效果很像,这也正是作品吸引力的一部分。观众可以获得艺术家探寻这些遥远甚至是被遗忘的地方时相似的视觉体验。智能手机的技术使她得以将直接和幻想的朦胧状态一起注入现实的碎片。
陈维 (1980-)
陈维,年轻的观念摄影师之一。他的作品将传统元素如静物、肖像绘画,和重新创作出的具有强烈当代气息的物理性空间结合起来,拍摄成对物件、日常和意义思考的虚幻参照。当然,他早期的作品对叙说现实的传统艺术的画意内涵和叙事性持有怀疑态度。陈维坚信艺术家的责任就是对图像现有的系统进行解构,并且针对图像对我们的影响提出批判性的考量。
鸟头 (2004-)
鸟头是由季炜煜(1980年生于上海)和宋涛(1979年生于上海)组成的上海二人组。他们视自己为符合时代和自身一代人的世界纪录者。鸟头的创作手法有意识地随机,以概念为指引,漠视简单的画意叙事。作品的呈现方式毫无价值——照片被“装裱”起来,但闭合的相框似乎掩盖了内容而非增强。作品的情感音质饱含深沉的人性成分,同时与主体有意识地保持距离,使我们观看时没有丝毫窥探的感觉。这幅作品玩笑式地使用了监控相机,正是典例。鸟头持续不断地记录着这个时代的气息,他们在未来将被铭记,因为当被摄主体——这个时代消逝在时间的长河里,摄影才最彰显其力量。
邢丹文 (1967-)
邢丹文出生于古都西安一个工程师家庭。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一直自学摄影,从事过摄影记者的工作。1998年至2001年前往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继续巩固提高影像创作的事业。去纽约前,大部分摄影作品体现了中国迅速发展的前卫艺术思潮,其艺术感性可见于90年代初期至中期拍摄的中国方兴未艾的艺术界代表人物的纪实照片。归国后,作品《都市演绎》(2004年至今)尤见其艺术视角和技艺。邢丹文是中国当代艺术为数不多的重要女性艺术家之一。
罗永进 (1960-)
罗永进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对建筑和环境氛围的研究,但同时另一个艺术项目几乎占据了他二十年的时间。80年代末,他开始纪录中国逐渐出现的创意阶层,创作了大量重要的肖像。他的建筑作品起始于90年代末,拍摄兰州地区和中国西部的农村家庭。经济改革引发了农业人口生活水平以及土地使用政策的变化。这鼓励了富裕的农民阶层兴建房屋,而房子的样子通常十分离奇怪诞。罗永进也纪录了广东、浙江类似的发展,通过地区性特征展示了逐步发展的时代品味。这在他拍摄于居住城市上海的作品集中更有体现,那些标志性建筑结构被切割成多块拍摄下来。罗永进是中国最被国际认知和广泛展出的当代摄影师之一。
林然 (1958-)
林然于80年代开始摄影创作。在过去的15年中,他每年只创作一两幅作品,这样的创作速度几乎可以用谨慎来形容。这种创作方式部分原因受限于他拍摄的主题。他需要跋山涉水去寻找广阔、无人染指的空无之境。他使用在人们看来已经过时的大画幅相机,随身携带能记录下非凡细节的大底片。他的图像坚固、恒久,画面中空无一人,因此没有死亡的对峙,这让他的作品产生了一种永恒的气息。虽然这些作品拍摄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林然刻意远离城市,寻找无人之境。这种距离感造就了林然作品中的独特氛围,让时间凝固在了照片之中。林然镜头中的景色孤独、神秘,荒芜的平原广阔、令人着迷,虽空无却又充满细节。这样纯粹的土地,在展馆的环境中展示出来,更彰显其力量。
阿斗 (1973-)
相较数码摄影,四川摄影师阿斗更喜欢胶片摄影。他游历中国各大省份,以寻找真实的自己,发现崭新的世界。《沙马拉达》(2006)系列通过在甘肃、内蒙古、青海等内陆省份的旅行展现了他家乡的风貌。这些照片引发了人与自然的邂逅。艺术家将沙漠地区的土地质感与冲洗胶卷的化学制剂留下的液体痕迹相结合,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洪磊 (1960-)
洪磊90年代中期开始摄影,采用直接在底片上进行手工和画画的手法更为直接地创作表达。这使他成为当时使用摄影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最早将文学手法运用到摄影的艺术家之一,以反应时代的氛围。在后来的风景著作《我梦见外星人登陆渐江的画轴》(2005)中,文学手法的运用更是为了叙事的需要。他借用传统主题,如农业和中国园林,诗意地表达了对现代化城市和郊区再开发造成风景巨变的悲痛。早期他创作类似于传统花鸟绘画的摄影艺术作品,之后他成为最早使用早期Photoshop技术进行数码创作的艺术家之一,如《我梦见》系列。他全面的文学寓言式作品体现了当今中国的日常生活。
姚璐 (1967-)
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200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摄影艺术研究生班,目前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工作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姚璐的作品挪用了宋代绘画的风格,贯穿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立场,变现实中的物品为审美对象。同时,在后现代意义上,传统经过挪用得以激活,姚璐机智巧妙地与传统对话,在赋予传统以新敞开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呈现了对于当下现实的一种个人评价。姚璐的《中国景观》系列,运用高超的数码技术,以今天的北京到处可见的一堆一堆由绿色或绿色防尘布所遮掩的建筑材料和垃圾为素材,往上添加少许亭台楼阁与小舟,拼凑成一个个看似精心构思的青绿山水画面。姚璐的机智运用使人们意识到,那些建筑工地上用来遮掩丑陋、防止扬灰、防止偷盗的绿色防尘布以及由它所披挂而成的座座土堆,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新符号。
杨泳梁 (1980-)
1999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他从2005年起从事当代艺术的试验与创作涉及摄影、绘画、影像与装置等多种媒介。杨泳梁的作品连接着传统和当下以当代语汇结合前沿技术重现东方传统的审美方式和文人情节。他展开了一种独特的元叙事描述手段在接受历史、寓言典故、社会文化启示的之后重塑了一片城市、也重塑了历史长河中那些不断变换的背景。他从小认知中国传统的美学与文化这些经历反应在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形式上符合传统的审美情趣介和表达的内容却充满后现代色彩。杨泳梁的作品在国内外广泛展出包括如莫斯科双年展、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等亦被公共美术馆在内的众多机构收藏如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等。他入选2015年世纪环境摄影奖。
黄晓亮 (1985-)
2009年毕业于青岛大学。个人作品集《一个新的期待或者奇迹》中,记忆与未来的憧憬是贯穿于整个作品的核心。回忆与希望是相辅相成的,回忆最终会是一种希望;而在希望这个起点里,回忆是它最基本的动力。影子是创作的素材与信息传递的元素,在这里作为某种记忆或者是对过往事物进行缅怀的物件而存在。同时,影子充满忧伤与童趣,无限的缅怀之感更多的直抵人心那一块记忆之地,为内心深处提供着期待与奇迹。作品中呈现了许多记忆性的符号,这些符号都来自记忆中的场景。所有的物件大都在一条线上,代表内心的一个舞台,野草丛生与现代物件交叠,露出一些悲境中的星星希望。
耿建翌 (1962-)
耿建翌是少数被看作发起85新潮的艺术家之一。很多艺术评论家将这个时间段看做成中国艺术表达新时代的开端。耿建翌于1985年毕业于中国美院油画系,但之后绘画只是他作品一个非常小的部分。他于1990年开始摄影工作,持续将此媒介用于他的创作,并一直寻找新的方式使用摄影的工具和技术。90年代末期,他开始注重于摄影材料的实验,从冲洗照片的化学试剂到打印的纸张。这包含了达达主义的无意识绘画:浸过化学试剂的纸张被曝光在暗房之外,照片则日渐自行显影;或是在暗房里直接往照相纸上用显影剂作画。耿建翌的作品代表了至今为止中国艺术中摄影最具革新的一些贡献。
蒋志 (1971-)
蒋志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很快以当时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的视频作品而广为人知。他1997年开始摄影,拍摄了具有强烈叙事性和文学性内容的作品。在早期职业生涯中,蒋志用小说和诗歌创作配合多样性的视觉表达方法。2011年起,怀抱对西方艺术史和中国传统诗歌以及花卉绘画的敬意,蒋志开始拍摄《情书》系列。每张照片以荷兰静物的形式描绘了人工极简的花朵布景。非常特别的是,每张照片里美丽的花朵正被火焚烧着。蒋志大量的《情书》系列作品象征了对爱痛并快乐的痴迷,这在艺术家小心翼翼的布景中也可见一斑。
蒋鹏奕 (1977-)
他1977年生于湖南省沅江市,初中时第一次接触摄影,用家中的老式海鸥牌单反相机拍摄。1999年毕业于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后于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深造。他独到地关注光的形态以及光的再现,作品注重于光学过程。对于光这一隐秘的诱惑,他不断地进行着试验与探索。他的作品从具象走向抽象,却又好像逐渐接近光的本质。他在这组《波拉片》作品中,摒弃了可辨识的图像,理解光、呈现光,并与光展开再一次的对话。
封岩 (1963-)
封岩出生于十三朝古都西安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后旅居纽约多年。2001年归国后,封岩也曾笔耕多年,完成多部长短篇小说。写作所需要的专注、敏锐、精准,也对他后来的摄影创作产生了影响。封岩选择接近自身理性倾向特质的摄影作为主要表达方式,在不同系列的作品、主题之间坚定有力地发展出他在极简艺术、抽象绘画、唯物及客观主义、传统与权力等领域的对话能力。作品《迷幻的竹子》是全然的抽象。日常的事物反复在他的思考中出现、确定、停滞、消失、恢复然后再确定,然后形成作品的基因,最后它们在封岩的脑海中转化成一种近似于永恒的经典场面。
吴舢锟 (1989-)
吴舢锟2012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影视系学士学位,2014年获伦敦传媒学院摄影硕士学位,曾在《摄影世界》杂志发表过大量摄影类文章。他的摄影作品主要探讨虚拟艺术与数字时代下人与环境的关系:两者表象与潜在的影响关系。在数字时代,人们或多或少地脱离肉体而活在数字编制的世界中。吴舢锟杂乱而有序地重新组合他的摄影图像,用照片模拟当下社会的模式。他的作品《一封来自远方的信》获2015年度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