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寻千里:十见天地
2018.12.08 - 2019.02.19
展览简介
狄更斯在享誉全球的名著《双城记》中曾经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风貌与现状,还需要自己去丈量。每一天,我们都会在社交网络、在电视上看到无数关于这个世界的片段,但其中又有多少是靠我们自己去探索的呢?《摄寻千里:十见天地》中的十位摄影师用镜头丈量神州大地,呈现一次关于地理,关于社会人类学,关于历史片段和个人叙事的探索之旅。
《摄寻千里:十见天地》聚焦新生代摄影师的新视角。他们的作品中透露着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注,以及个人、团体和社会的自我意识。通过这些特质,他们审视着当下,唤起了过去也指示着未来。这些照片启示我们去深度思考我们身处的时代,也表明了理解周遭和远处的世界对于人性是何等重要。
《摄寻千里:十见天地》植根于对中国当下年轻一代摄影师的一次广泛调研,并以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往期的优秀展览为基石,如2015年的《颗粒到像素》,2016年的《自然:主观的形态》和2017年的《看看我们!》。
本次展览遴选了十位摄影师的二百余件作品,包括:陈荣辉,甘莹莹,黎朗,骆丹,木格,史阳琨,汪滢滢,张克纯,张晓,以及庄辉。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感谢所有参展艺术家对展览筹备的帮助。感谢上海万科对本中心公共教育项目的大力支持和对艺术文化事业的不懈追求及高度投入。
摄影师
陈荣辉
生于1989年,现居上海,是一位年轻的中国摄影师和叙事者。他的长期创作项目聚焦中国的城市化,探索城市化对个人体验的影响。他已经出版了一组关注社会议题的同名创作项目。他曾获世界新闻比赛(荷赛)奖,第十届三影堂ALPA奖和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此外陈荣辉还在基于上海的英文电子媒体平台,由澎湃新闻出品的第六声(Sixth Tone)担任视觉总监。
甘莹莹
1990年生于广西,在英国创意艺术大学获艺术摄影硕士学位后移居上海,从事与摄影相关的艺术创作、撰稿和策展工作。摄影作品主要关注身份与环境的关系等议题,曾在中国西安、苏州、上海、厦门,英国伦敦、罗切斯特和梅德韦等地展出。
黎朗
1969 年生于四川, 1990 年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经济系。1992 年他和朋友们一起去昆明游玩,借了一个 6×6 折叠式的老式 120 相机,由此与摄影结缘。 他拍摄的《凉山彝人》系列于1999年获得了 Mother Jones国际报道摄影最高奖。2014 年的摄影作品《父亲》记录了黎朗的父亲在世的最后数年, 表达了他对父亲整个人生的尊崇和回忆。
骆丹
1968 年生于重庆,199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由此开始了职业艺术生涯。1997 年开始以摄影记者身份工作。2005 年起,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专注于个人创作,大部分作品有关于他在中国各地的旅程。第一次是在 2006 年,他行遍整条 318 国道,两年后的 2008 年,他开启了从中国北方直至南方的旅程。两次都是在路上的场景纪录,视觉经历的各种片段相互叠加,讲述着当今中国民族和地区多样性和相似性的故事。 2010 年,为了创作第三个重要作品《素歌》,他深度游历了云南的怒江偏远山区。骆丹现生活工作于四川。
木格
1979年出生于重庆,现居住在成都,木格堂创始人,木格的作品得到广泛展出,包括纽约 Katonah艺术博物馆,德国波恩当代艺术基金会、英国QUAD艺术中心、澳大利亚莫纳什艺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上海摄影中心以及纽约Anastasia画廊等。他的作品刊登评论于众多出版物,如《纽约时报》《纽约客》《华尔街时报》《PDN》,法国《Le Monde》,荷兰《Eyemazing》《英国摄影》,日本《IMA》以及《中国摄影》《生活月刊》等。木格曾获得2013年度美国PDN摄影界新闻杂志《PDN”30》年度摄影师奖,日本IMA杂志评选的16位值得关注的70-80代摄影师,美国HeyHotShot摄影师奖,美国Daylight评审委员奖,2012年中国大理最佳摄影奖等奖项,他的作品被众多机构和私人收藏,包括荷兰OBC银行,加拿大中国资料馆,上海摄影中心等。
史阳琨
2016年12月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新闻与纪实摄影专业,目前供职于上海澎湃新闻英文版第六声(Sixth Tone),任多媒体记者。2017年获得由摄影节新闻网主办的新锐摄影师奖,以及PDN学生国际摄影比赛艺术组一等奖,2016年获得英国伦敦Urban Photo Fest摄影比赛一等奖。作品曾在英国和美国等地艺术馆展出,并获得媒体关注,如《南华早报》(“Photographer misses his home – especially when he’s there”, Nectar Gan, 2018年11月14日) 和《时代周刊》("Nine Chinese Photographers You Need to Follow", Ye Ming, 2017年4月17日)。
汪滢滢
获文学学士学位,是一位独立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也是富士胶片全球签约摄影师。2017年,她的作品参展美国丹佛艺术摄影中心年度先锋展,2018年获马格南科恩纪实摄影基金会提名。她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摄影展中展出。项目主要关注生命困惑和自我身份认同的议题。其中,作品《四十:一九七六》《洄》多次获得国内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画册《四十:一九七六》2018年由浙江摄影出版社郑幼幼工作室策划出版。
张克纯
1980年生于四川,现居住在成都。他的作品获得广泛认知,从2008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奖,2012年的三影堂摄影奖提名,到2012及13年索尼摄影奖提名,2014年法国汇丰银行摄影奖提名和2014年连州国际摄影节年度评委会特别奖。2014年,他获得美国DAYLIGHT摄影奖和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发现奖,2015年获法国Talents Contemporains当代艺术奖。他的作品曾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曾在《时代周刊》、BBC新闻、英国《电讯杂志》北京《中国摄影》等媒体上刊载,被多家国际知名的博物馆以及个人收藏家收藏。
张晓
于1981年生于山东烟台,2005年毕业于烟台大学建筑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曾任职《重庆晨报》视觉中心摄影记者。2009年获第二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2010年凭借《他们》系列获三影堂摄影大奖,同年获得法国才华摄影基金奖。《海岸线》系列于2011年获汇丰银行摄影奖。张晓现居住在四川成都。
庄辉
于1963 年生于甘肃。庄辉创作了很多基于摄影的作品,但是把他称作摄影师并不准确,他采用多种材料和方式进行艺术表达。1995-96年创作了《一个和三十个》系列,其目的是探索社会主义社会老百姓的类别,如工人、 农民、士兵和学生。在每一张照片中,庄辉的存在与旁边的人物形成对比,明示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变化速度。当他不在旅行和拍摄时,庄辉生活工作于北京。